![](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0/10/29/realtime/8857924.jpg&s=Y&x=0&y=9&sw=1279&sh=852&exp=3600)
新竹一名小學三年級男童在課堂上常動來動去、無法專心,被班導師認為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男童父母十分不滿,認為男童從小就活潑好動,老師此舉恐將男童貼標籤,經觀察,男童逐漸跟不上學習進度,最後仍由父母帶去醫院檢查,並聽取建議一起規畫學習時間,配合醫師開立藥物治療,目前男童已可更專心,對學習更有興趣,父母也不再為此煩惱。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王彥欽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指大腦中包含前額葉在內等掌管注意力、控制與計畫的腦區發展異常的疾病,目前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家長教養方式會導致ADHD,但家庭與學校的介入可能影響日後ADHD症狀的嚴重度及其他情緒、行為問題。
王彥欽說,一般社會大眾對ADHD有較多認知,但也有人憂心ADHD是否被過度診斷,讓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要正確診斷ADHD須經完整臨床評估,搜集不同情境下資料,必要時配合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等項目才能確定診斷。
ADHD的治療須考量孩子需求,有時孩子過動跟衝動的症狀隨著年紀增長較能自己控制,也有時低年級的課業孩子用有限的注意力還可應付,但升上高年級後,課業變得困難就需要家庭或學校給予額外協助。家長與老師在瞭解孩子需求後,可針對生活規畫、溝通與管教方式開始著手,透過正向引導與有秩序地安排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並減少可能讓孩子分心或難以控制衝動的環境干擾因子。
若ADHD仍顯著影響孩子學習、人際關係、甚至情緒狀態,藥物仍是目前研究中最能有效改善ADHD核心症狀的治療方式。許多研究都顯示藥物的副作用大多是短暫而輕微的,或可透過轉換藥物劑型改善,在醫師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反可減少長期情緒困擾或其他不良影響。
王彥欽提醒,無論有沒有ADHD,家長與老師其實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都能提供孩子正面的影響,若能積極溝通、尋求共識,才能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面向給予積極協助與鼓勵,對於ADHD的完整治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October 29, 2020 at 09:55AM
https://ift.tt/34CGgen
男童動來動去、無法專心 原來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作祟 - UDN 聯合新聞網
https://ift.tt/3hCOwzu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