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週,最受劇迷歡迎的劇集無疑是《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爛番茄100%新鮮度,Metacritic評分79分,這是Netflix這部新劇上線三週來取得的成績。
——以下內容包含部分劇情介紹——
角色原型來自男性棋手
這部美劇改編自小說家沃爾特‧特維斯(Walter Tevis)於198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名叫貝絲‧哈蒙(安雅‧泰勒-喬伊飾)的天才西洋棋女性棋手略帶悲劇性的成長以及最終獲得救贖的故事。原著作者在小說發行一年後便因病去世,據說他本人也是一名棋手,小說主角貝絲‧哈蒙的角色原型,則是美國男性棋手Bobby Fischer。
貝絲和Bobby和的相似之處在於,兩者都是天才棋手,從小便展示出了超越常人的天賦,並且在不到30歲就成為了世界冠軍。而就像劇中貝絲飽受藥物成癮和酗酒的折磨,Bobby也一直被精神疾病所困擾。
《后翼棄兵》的整個故事橫跨1950年代中後期至1960年代末期,這幾年可以說是美國乃至全球歷史上最為動盪也最具激情的時期之一,湧現出了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反文化及性解放等等新的社會風向與思潮,舊的秩序與規範在土崩瓦解,新的規則正在建立尚未成型。這段時期因而也成為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
《后翼棄兵》之所以受到觀眾歡迎,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恰恰在於它非常精準、細緻地還原了那個年代的歷史樣貌,不論是懷舊的佈景、人物的髮型穿著,還是具體到台詞中的細節,都是這部劇引人入勝的歷史彩蛋。
而劇中人物的成長軌跡和他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也和當時歷史時期下的社會發展狀況脫不開關係。
1960年代背景
其實,體育競技類題材並不是觀眾接受度很高的題材,尤其像《后翼棄兵》裡的西洋棋也並非觀賞性很高的運動,需要觀眾清楚規則。因此要拍好這類題材不容易,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
《后翼棄兵》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它一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在還原歷史上,調動觀眾感官;一方面也把更多重心放在了展現人物心理變化及成長等等能夠引起多數觀眾共鳴的部分,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體育運動給人帶來的距離感。
主角貝絲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這種悲劇可以說是時代悲劇的照射。
故事從1957年貝絲9歲開始,那年她因為母親車禍去世被送進了孤兒院。第一集中,當院長迪朵夫在辦公室查看貝絲的資料時,負責教堂與女性禮儀教學的老師在一邊評價道,「我猜他(貝絲父親)跟多數住在這一區的男人一樣,是無憂無慮生活的又一個受害者。」
編劇安排這樣的台詞不是沒有依據。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佔有全面優勢,有統計顯示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這也是老師口中「無憂無慮生活」的由來。
然而伴隨經濟增長的,是離婚率的不斷上升,並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到達一個高峰。
60年代前後的美國家庭普遍還是男人外出工作、女人做家庭主婦的情況,在這種力量對比之下,許多有才華與學識的女性無法得到施展,個人價值無法得到體現,終生活在男性的陰影之下。因此很多不滿生活現狀的女性開始選擇用離家出走或離婚等方式進行反抗。
從後面的劇情可以發現,貝絲的母親是位高學歷女性。在一次回溯中,貝絲回憶起帶著她離家出走的母親燒東西的景象,她撿起母親準備燒的一本書,書名為《單項函數和對稱函數》,作者正是母親愛麗絲‧哈蒙——康乃爾大學數學學院的博士。儘管擁有高學歷,但貝絲母親的婚姻生活卻並不幸福,能看出丈夫並不能夠理解她,兩人經常發生爭吵。
類似的安排還發生在貝絲後來的領養人,一對中產階級夫妻身上。貝絲的養母艾爾瑪是一名有著良好文化品位、會彈鋼琴的全職主婦,但她的丈夫似乎並不愛他,時常以出差的名義離家多日,兩人最終分居。艾爾瑪酗酒過量死後,丈夫甚至也不聞不問。
父母離婚是貝絲悲劇的開始,在她被送進孤兒院後,過得也算不上快樂。
母親去世後不久,貝絲就被送進了一家名叫「梅修之家」的孤兒院。這是一家有著基督教背景的孤兒院,院長一開始就向貝絲介紹了教堂,並語重心長地告訴貝絲,「我知道你這一刻因為失去親人而難過,但悲傷把你帶往低處後,祈禱和信仰會把你升到高處,高得讓你看得到為自己敞開的新道路。」
院長的話很符合基督新教教義。在美國,宗教組織一直都有開辦兒童福利院的傳統,並一度在兒童救助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基督新教教義倡導拯救精神和勞動自贖精神,並認為較之其他貧困者,孤兒顯然不應該為其苦難負責,因此也格外關注孤兒問題。
不過梅修之家的問題也慢慢顯現。儘管表面上院長看起來非常和藹,但這裡實則是一個非常保守的地方,注重禮儀,要求女孩們隨時保持言行,不允許剩飯,統一作息時間,女孩們難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貝絲15歲被領養時,院長還謊稱她只有13歲,給她不符合實際的更高評價,以期給領養人一個好印象。
真的有「xanzolam」這種鎮定劑嗎?
也是在梅修之家,貝絲第一次接觸到了被她認為是維他命、實則是鎮定劑的綠色膠囊。女孩們每天都會排隊領取服用,護工只告訴新來的貝絲,這個膠囊是「用來鎮定情緒」的。
劇中稱這個鎮定劑為「xanzolam」,劇中貝絲的養母艾爾瑪也經常服用這種鎮定劑。不過,「xanzolam」實際上是劇中虛構的一種藥物名稱,在現實世界是沒有叫這個名字的藥物的。
雖然「xanzolam」本身不是真的,但類似的藥物確實存在於1960年代,「xanzolam」的原型可能來自「librium」或「chlordiazepoxide」,它們是幫助緩解焦慮、失眠和戒斷的鎮靜藥物,後者也被製成綠色小膠囊。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處方藥,醫學雜誌甚至會刊登一整頁廣告來宣傳,這種鎮定劑在當時完全合法,因為可以對抗焦慮,也備受許多上流社會和好萊塢人士的青睞。
有調查顯示,截至1960年,女性服用鎮定劑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而在梅修之家服用綠色膠囊成為貝絲藥物成癮的開始。關於孤兒院為什麼要給孩子發鎮定劑?
這一時期美國兒童福利制度還非常不健全,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兒童福利院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要求兒童接受相同的教育方法,使其個性受到壓制。20世紀50-70年代正處在美國兒童福利立法的高峰期,政府對兒童福利院的干預正在加強——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後來梅修之家不再提供綠色膠囊給女孩們了,「政府剛頒下州法,不准給小朋友提供鎮定劑。」
向女性的致敬之作
與其說《后翼棄兵》是一部講西洋棋的劇集,不如說只是以西洋棋為支點,串起主角貝絲一路以來的成長。換句話說,西洋棋代表了能夠給一個人帶來救贖的——夢想。
為了將成長刻畫得更加真實,《后翼棄兵》中有大量對西洋棋相關玩法和規則的直接展現。
貝絲在孤兒院地下室第一次接觸到了西洋棋。她的學習速度是驚人的,沒用多久時間就打敗了教他下棋的校工。他告訴她,「你該學習西西里防禦了……以後你還需要學會其他戰術,列文菲舍變著、納依道夫變著……」
西西里防禦是西洋棋的開局方式之一,西洋棋最初階段稱為「開局」。為人熟知的開局走法有好幾十種,而其中又有好幾百種被賦予名稱的變著。《牛津西洋棋大辭典》列出了1327有名稱的開局與變著,從平和的局面型走法,到激烈的戰術型走法均包括在內。開局的目的,是讓棋子走到可以影響棋局的位置,控制中心,保護國王的安全,避免兵出現弱勢,棋子適當的調度,以及創造比對手有利的優勢等。
事實是,職業棋手們通常會花費數年時間來研究開局,而隨著開局理論不斷演進,許多棋手甚至終其一生都在研究開局。這解釋了為什麼貝絲每次比賽後都會接著復盤當天的棋局,以及為什麼劇中棋手的下棋速度都那麼快——除了有藝術化處理的成分,富有經驗的棋手對開局的套路其實早已爛熟於心。
有一天練習,薩貝讓貝絲見到了一種她之前沒有見過的開局方式——后翼棄兵。
可以這樣理解這個術語,為了讓皇后能夠獲取對中間場地的控制權,棋手會不惜通過放棄皇后一側的邊翼兵來獲得開局優勢。如此看來,后翼棄兵做劇名非常合適,「皇后」是西洋棋所有棋子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貝絲也是這個圈子為數不多的女性;「棄兵」則可以理解為貝絲為了成為世界冠軍所付出的代價。
西洋棋當時的世界充滿對女性的偏見
女性的確不是西洋棋運動的主角,貝絲第一次對此有所體會是在被邀請去鄧肯高中的棋藝學會進行示範時。當時與貝絲進行車輪戰的都是比他大很多的男生——車輪戰,也是棋類比賽中高手對低手之間一種帶有表演性質比賽。
貝絲女性的身份實際上也給了這部劇除個人成長外的另一層含義。
西洋棋那個年代在美國的普及度原本就不如蘇聯等歐洲國家,甚至還有很多人會把西洋棋和跳棋搞混。這種情況直到1972年Bobby Fischer拿下世界冠軍,才進一步推動了在美國的普及。
放在世界範圍,女性棋手數量也遠遠少於男性。儘管根據中世紀文獻記載,西洋棋曾是許多女性的愛好,這種局面很可能結束於西洋棋規則的改變,同時這項運動也從領主和夫人們的休閒遊戲,變成了街頭巷尾的激烈競技,被認為不再符合女性身份。
隨著時間的演進,女性棋手少的原因慢慢演變成了另一種說法:女性天生不適合也不擅長下棋。1897年,《美國西洋棋雜誌》的一篇文章寫道,女性的棋賽中充滿了「不合邏輯的失誤」,並猜測原因可能是女性佩戴的鐵絲髮夾;1906年,《拉斯克西洋棋雜誌》認為缺少女性西洋棋大師是女性缺乏「專注力、全局觀、客觀性以及最重要的原創性」的自然結果;1964年,《西洋棋世界》的春季刊還登載過一篇題為《女性棋手的自然劣勢》的文章。
甚至剛剛提到的美國第一個西洋棋世界冠軍Bobby Fischer,對女性下棋的態度也非常狂妄,「她們都很弱,所有女人都是。她們比男人笨。她們就不應該下棋。她們就像初學者一樣。」
這些都反映出女性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有實力的女性棋手被埋沒,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就這一點來說,《后翼棄兵》完全是對那個年代社會固化思維的反駁,站在了女性這邊。
不只是貝絲,我們在貝絲的好朋友喬琳身上也能看到類似的軌跡。一個黑人女孩,最終獲得了律師的職業,大家應該不難想像那個年代黑人的社會處境,而律師在美國一度都是女性無法從事的職業,直到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給這一切帶來改變。
《后翼棄兵》的原著作者沃爾特‧特維斯1983年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曾透露將主角設置為女性的原因,是想跟在那個年代非常聰明的女性致敬,並指出在封閉的60年代,很多女性都被迫隱藏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卻非常喜歡貝絲的機智、獨立和勇敢。
《后翼棄兵》會有第二季嗎?
可能性不大。
因為目前已經將原著所有的內容講完了。而原作者沃爾特‧特維斯當年或許有想過撰寫續集,但是他本人在第一本小說出版的一年後,於1984年過世。
November 29, 2020 at 01:30PM
https://ift.tt/2VaIHiV
《后翼棄兵》裡你可能沒注意到的真實歷史,值得讓你再看一次 - T客邦
https://ift.tt/3hCOwzu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